隨著天氣變暖,氣溫不斷升高,各種細菌生長進入活躍期,尤其是食物在制作、儲存、出售過程中處理不當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更為多發。特別是我省地處亞熱帶,進入夏季后雨水多,高溫天氣多,持續時間長,濕熱的天氣更是為細菌的孳生繁衍提供了條件,致病菌一旦污染食品,在很短時間內就可迅速繁殖至可致病的數量。為此,專家提醒市民在春夏之交謹防細菌性食物中毒。
專家解讀:
細菌導致發病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于細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感染,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氏菌、致瀉性大腸桿菌和變形桿菌。這類被細菌污染的食物,經過高溫蒸煮,細菌多可被殺死,食入后可不引起中毒;另一原因是細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釋放出腸毒素,毒素被腸道吸收后引起腸道分泌與蠕動功能異常,發生腹瀉,屬于這類中毒的常見細菌有葡萄球菌、肉毒桿菌。被這類細菌污染的食物經高溫處理后雖可殺死細菌,卻不能破壞毒素,食入后仍可發生中毒。
人們一旦進食受到致病菌污染的食品,通常會在2~48小時之間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癥狀為主的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部分可有發熱、腹部陣發性絞痛、粘液膿血便或水樣便。吐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
通常,以細菌感染為表現的食物中毒可以短期使用抗生素。但是,對由細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則主要是清除毒素、控制感染,盡快補液和對癥治療。一些特殊細菌污染引起的中毒如肉毒桿菌中毒還需要抗肉毒血清等特殊治療,出現呼吸衰竭時還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等應急措施。癥狀較輕的病人經過催吐、導瀉、禁食等處理,就可以恢復。吐瀉嚴重的患者,應盡快去醫院補液、糾正脫水、酸中毒,并口服或靜脈應用抗生素殺菌,如果已查明導致中毒的病原菌,應有針對性地選擇對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預防手段:
1. 選材新鮮:食品加工生產和經營單位要把好原料采購關,不用病死的禽畜肉和變質食品原料。
2. 儲存及時:做好禽畜肉、魚及含蛋、奶或肉餡等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或原料的冷藏工作,防止食物腐敗變質;食物原料盡可能減少在常溫下的放置時間;不能及時制作的海產品,必須保存在冷庫中;避免過早制作食物,盡可能縮短食品加工至食用時間;盒飯桶飯嚴格按照冷藏、加熱保溫等工藝要求,控制溫度、時間、保質期。
3. 洗消到位:食品加工環節保持清潔、消毒,食具嚴格消毒;廚房烹調用具生熟嚴格分開,防止交叉污染;生食的蔬菜水果要徹底清洗;自制的發酵食品、腌臘食品,在制作時必須嚴格消毒。
4. 高溫徹底:動物食品中易受污染部分,如內臟、蹄等必須徹底清洗,經高溫煮熟煮透;肉及肉制品在出品前一定要徹底加熱。
5. 涼菜少食:集體食堂不外購熟食,不供應改刀冷菜、生拌菜、生食水產品和隔頓飯菜;餐飲經營單位不超范圍、超能力加菜或供應燒鹵熟食等涼菜,不供應生的蝦、蟹或經鹽腌制的蟹。
6. 人員衛生:食品從業人員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規范操作,嚴格執行腸道傳染病的調離制度。
7. 做好防蠅滅鼠、滅蟑螂工作。
專家提醒廣大市民,一旦發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到附近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救治,不可自行亂服藥物,以免貽誤病情的治療,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發生群體性食物中毒,及時組織就診的同時,應主動向當地食品監管部門報告,妥善保存可疑食品或病人排泄物及相關票據,以備有關部門及時查處中毒原因,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
TIPS:
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表現一覽表
致病原 |
高發季節 |
常見中毒產品及其代表食品 |
潛伏期 |
臨床特點 |
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 |
夏秋季節(以7~9月多見) |
海產品或鹽漬產品,蝦、咸肉、鹵菜、咸菜等 |
4~30h(一般12~24h) |
發病多急驟,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畏寒和發熱。腹痛多表現為劇烈上腹絞痛,一般呈陣發性,位于上腹部和臍周,部分伴壓痛。腹瀉每日 3-20 余次不等,大便多數為黃色水樣或糊狀,吐瀉嚴重患者常有失水現象。 |
沙門氏菌 |
夏秋季節(以5~10月多見) |
動物食品,肉、禽、蛋、魚、奶類及其制品等 |
6~72h(一般12~48h) |
以胃腸炎多見,表現為頭痛、惡心、食欲不振,嘔吐、腹瀉、腹痛等。日腹瀉頻率達數次至十余次不等,主要為水樣便,少數帶有粘液或血;體溫升高,介于 38-40℃間。嚴重時可發生敗血癥甚至致死。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夏秋季節 |
奶、蛋及其制品,奶油糕點、冰淇淋、熟肉等 |
1-6h(一般2-4h) |
突然惡心、反復劇烈嘔吐、上腹痙攣性疼痛、腹瀉呈水樣便,一般不發熱,常因劇烈嘔吐導致失水和休克。 |
致瀉性大腸埃希菌 |
3~9月 |
熟肉制品、蛋及其制品、奶、奶酪、蔬菜、水果、飲料等 |
6h-10d不等 |
各致病菌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腹瀉。 |
志賀氏菌 |
全年(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
含水量高的食品、熟食品,冷盤和涼拌菜等 |
10-24h |
劇烈腹痛、嘔吐和頻繁地腹瀉、水樣便混有血液或粘液,寒戰、高熱,體溫達40℃,重者會出現痙攣。 |
肉毒梭菌 |
3~5月(其次1~2月) |
發酵豆、谷類制品,肉制品、低酸性罐頭、面醬、臭豆腐等 |
6h-10d |
頭暈、無力、視力模糊、復視、眼瞼下垂、咀嚼無力、張口或伸舌困難、咽喉阻塞感、飲水發嗆、吞咽困難、呼吸困難、頭頸無力、垂頭等。病死率較高。 |
產氣莢膜梭菌 |
夏秋季節 |
肉類、水產品、熟食、奶等 |
8-24h |
腹痛和腹瀉。 |
蠟樣芽孢桿菌 |
夏秋季節(以6~10月多見) |
與分解糖類特性有關,剩米飯、剩菜、涼拌菜、奶、肉、豆制品等 |
嘔吐型:1-5h; |
嘔吐型:惡心、嘔吐伴頭暈、四肢無力等;腹瀉型:腹痛和腹瀉為主。 |